《黑衣人3》的中文字幕,做火了。“傷不起”、“坑爹”、“hold不住”、“一失足成千古恨”、“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又是網路流行語,又是古詩詞,“中國風”雅俗共賞,吹得勁道十足。
從微博的廣泛引用來看,這次嘗試是成功的。至少,大家都很喜樂。《黑3》這類娛樂大片,就是快速消費品,讓觀眾哈哈笑笑。何苦扣上“歪曲原作”、“誤導觀眾”的帽子?翻譯在海內,現在被理論折騰得玄之又玄。但說到底,不要為了通順而犧牲忠實,不要為了自high而罔顧受眾,是特別緊要的兩點。
如今,海內譯事空前繁盛,但對其品質之嚴峻不滿,屢屢見諸媒體。昨日網友給我看一本攝影集,華北的Taku(大沽)和Pehtang(北塘)譯為“塔庫”和“佩當”——又是Mentius作“孟修斯”、Chiang Kai-shek作“常凱申”式的笑話。然而,我更但願批判的諸公把眼光從“標”移向“本”——翻譯品質何以普遍如斯?稿酬常年偏低,圖書行銷催逼下的“短平快”,加之體系體例內(尤其是外國語言文學院系)普遍不承認翻譯是學術流動。於是,優秀譯者既惹不起,便躲得起了。另一方面,大學對翻譯人才的培養也不正視,過早的“學術化”和所謂的“通識教育”,導致學生視“翻譯”為末技,即便有愛好也無精力去夯實母語外語基礎。更讓我擔憂的是,與母語隔閡漸遠的批評界高舉“異化勝歸化”的大纛,逼得錢默存、傅怒庵的“神似”、“化境”一律向不土不洋的“翻譯腔”低頭讓路。例如文言譯本一出,必競相撻伐,怒責譯者炫技。如斯,何談翻譯風格多元化?無風格,何談出巨匠?
學生前陣子去
翻譯公司幫手做字幕翻譯,我跟她們說:“不要把《黑衣人3》的漢語字幕當笑話看。你們能翻出那水準,我笑給你們看!”我又想到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否可以這麼說:群眾的接受,是檢修翻譯品質的獨一尺度呢?我想,應該是可以的吧。而且,如今的群眾,辨別力高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