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博文
翻譯公司透露,近幾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鬧劇不斷,讓我擔心起院內保藏的一套《華夷譯語》來。《華夷譯語》是明清兩代會同館和四夷館(清初改四譯館)編修的多種異國和邊疆語言與漢語對譯辭書的總稱。故宮博物院所藏這套《華夷譯語》,是德國漢學家福克司(Walter Fuchs,1902-1979)最早發現並表露的。1931年夏,福克司在故宮博物院的壽安宮見到一批《華夷譯語》寫本,發現與以前已知的各種《譯語》頗不相同,隨即寫出一篇《新出〈華夷譯語〉小考》(“Remarks on a New‘Hua-I-I-Yü’”)略作考訂,刊佈於《輔仁英文學志》(Bulletin of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1931年12月第8期(第91-97頁,附圖版五張)。
這套《華夷譯語》有個特點,就是包含有用漢語注音譯義的六種歐洲語言辭書,書前均冠以“西洋館”的名字,這些都超出了《華夷譯語》以前僅限於東方語言的舊規模。六種歐洲語言分別是“弗安喇西雅話”(“安”“喇”疑倒;法語)、“額哷馬尼雅話”(德語)、“伊達禮雅話”(義大利語)、“拉氐諾話”(拉丁語)、“播哷都噶禮雅話”(葡萄牙語)和“口英咭唎話”(英語)。“哷”字原文是小字,應是用來轉寫“r”音的。
福克司就這六種語言各舉若干語例,非常有趣。拿“弗安喇西雅話”也就是法語來說,漢語“陽”字,法語譯作“la matière en mouvement”(健動的原質),漢語標音“拉馬碟哷昂穆弗莽”。漢語“闡教”,法語譯作“mediter la loi”(宏揚教法),漢語注音“墨氐哷德拉魯額”(“哷”“德”疑倒)。漢語“藏經”,法語譯作“livres sacrés des Lama”(喇嘛的聖書),漢語標音“禮弗哷薩格哷德拉馬”。漢語“釋迦”,法語譯作“Nom de Fo”(佛的名字),漢語注音“農德佛”。
據福克司先容,與這套《華夷譯語》同時發現的,還有一種用蘭劄體梵字書寫、旁附漢字注音的《西無邪實名經》。這顯然是一種梵語的《文殊真實名經》,對於明清密教的研究應有相稱的價值,但願故宮博物院能夠將其刊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