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幕的第八屆卡西歐翻譯競賽頒獎典禮上,一向敏感的翻譯稿酬題目被“抬上桌面”英、法“雙料二等獎”獲得者陸泉枝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現在譯者稿酬普遍是千字70至90元的尺度,除非稿酬大幅進步,否則良多翻譯人才不會選擇文學翻譯作為職業。
身為競賽評委,復旦大學英語系教授翟象俊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認同陸泉枝的觀點,在他看來,如今翻譯界風氣浮躁,年青人多半投身商務翻譯,而不選擇文學翻譯,稿酬低是重要原因。同時,翟教授也呼籲,為了讓更多翻譯人才能從事文學翻譯,進步譯文稿酬是迫在眉睫的題目。
翻譯人才無心從事職業
這個全國性的翻譯獎項至今已辦了八屆,但包括本屆,產生過一等獎的只有兩屆。
翻譯公司覺得原因是收集上來的譯文品質並未能達到評委心中一等獎的尺度。所以當這次北京林業大學外語老師陳曉穎以一篇《看作家如何打造品牌》的出色譯文獲得英語組一等獎時,所有人都感到欣喜不已。遺憾的是,法語組的頭獎則依然空白。
不外記者瞭解到,不管是英語組一等獎獲得者陳曉穎,仍是英、法語“雙料二等獎”獲得者陸泉枝,以及“雙料三等獎”獲得者王偉,他們都無意將來做一名職業的翻譯工作者。陸泉枝直言,按如今的譯者稿酬,很難維持生計,在學習之餘,他也會兼職做一點翻譯工作,但主要選擇稿費可以達到千字二、三百元的那種商務翻譯來做,而並非純文學翻譯。在他看來,除非譯者稿酬大幅進步,否則良多翻譯人才難以成為職業譯者。
翻譯競賽承辦方之一的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雜誌主編吳洪則表示,現在中國翻譯界的窘境是雖有人才,但是留不住人才。“雖同為創作,譯者的稿酬收入確實比作家收入要低。現在上海譯文出版社的翻譯稿酬一般只有千字70元,《外國文藝》稍高,可以達到千字100元以上,但仍不算高。”吳洪覺得,主要原因是觀是如今書價太低,“出版社假如進步譯者收入,就會虧本。而現在針對譯者徵收的個稅,起征點依然是800元,這無形中也降低了譯者稿酬。”
年青人佈滿貿易浮躁
早前,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宣佈獲獎作品,其中中篇小說、短篇小說、講演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各有5篇,但文學翻譯類獲獎作品首度泛起空白。這一結果讓良多業內人士感覺吃驚豈非海內文學翻譯面對如斯窘境?中國作協新聞發言人陳崎嶸曾回應,參賽作品是沒有達到獲獎尺度,泛起了空白現象。
的確,如今翻譯界情況很不樂觀,有量無質。老一輩的翻譯專家年事已高,無法繼承從事翻譯,而年青人多半不願意投身稿酬頗低的文學翻譯,從而選擇報酬豐厚的商務翻譯,這更讓翻譯行業刮起一陣浮躁風氣。翟象俊說,像傅雷、方同等老一輩翻譯家都把翻譯工作作為事業和精神寄託,他們翻譯的作品都有很高水準,但糊口在商品經濟時代的年青譯者,好像更願意將翻譯工作貿易化和金錢化。“他們更致力於追求效率,譯文粗拙現象嚴峻。很少有年青人為追求翻譯品質,為一個詞、一個句子去反復推敲的。一旦缺失職業精神,譯者是毫不可能造就經典之作的。”
翟象俊更是呼籲,如今翻譯稿費太低,一本書要翻譯三五年,才能拿到2萬元,扣除所得稅,月收入還不到1000元,付出回報太不相符,應該大幅進步稿費,並建立評獎機制。此外,作為資深譯者,翟象俊也告誡所有參賽者,文學翻譯是一項“需要高度專心的事業”,“為譯而譯”的浮躁心態,無疑是文學翻譯工作的大忌,而良好的文學素養更是邁向成功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