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提交翻譯需求

  • 00.00 HKD
  • 0000-00-00
  • 您現在的位置:博文首頁 > 翻譯資訊 > 藝術的交流不需要翻譯介入

    藝術的交流不需要翻譯介入

    時間:2012-07-14 12:30 來源:博文翻譯 作者:vika 點擊:
    索菲亞?科波拉有部片子叫《迷失東京》,英文名是《Lost in Translation》,直譯就是“在翻譯中迷失”。這種迷失與地點無關,只是行走世界通常會碰到的一種迷惘。
      初到格雷厄姆斯敦時,筆者也差點被這種迷惘俘獲。東開普省的蒼茫草原,賦予了這座小城淒清的氣質。大風和暮色,讓人辨不清身處的時空。待到走近一些,竹籬外、街燈下、總部大廳裡,漫山遍野全是五花八門的海報——過去的一周,激情與靈感在此,如潮起潮落。
      南非國家藝術節(“National Art Festival”)固然冠以“國家”二字,但從組織者的性質和運作方式看,這是不折不扣的民間藝術節,一切都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仔細想想,“National”實在是“全國(範圍)的”之意,若認為它是政府主持的官方流動,則也掉進“lost in translation”的誤區。
      中國駐南非大使館文化參贊尹亞利告訴我們,這個非洲規模最大的藝術節,組委會只有6個人,資金和絕大多數人力都來自企業和社會集團。有時,你必需嘆服國外大型藝術流動的低姿態和形式的靈活。
      但要在這樣一個僅有數萬人口的小城協調600多家藝術集團、近2500場音樂會、話劇、歌劇、片子、展覽、跳舞、脫口秀等各種類型和規模的演出,藝術節的組織工作難免疏鬆和不給力。省雜技團團長林防只有一句話,“集中留意力,把任務完成好”。
      1956年景立的福建省雜技團走南闖北,為無數的人們送去情誼與歡樂。今年之前的四個春節,他們年年在澎湖與臺灣同胞共賀新年。旅途奔波、聚少離多早已是家常便飯。面臨目生的語言和環境,團員們舉重若輕。這些80後和90後們自信,福建雜技的魅力將在舞臺上見分曉。這份自信,源自該團先後出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以及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獎、莫斯科馬戲節金獎等十幾個國際馬戲大賽金獎的榮譽。
      果然,7日傍晚的藝術節總部演出開始前一小時,記者手中厚厚的一捧節目單已被索要一空。去年中國文藝的亮相,讓見慣了西方和本土藝術的人們更加期待福建藝術團的表演。一位從伊麗沙伯港趕來的觀眾得知藝術團沒有在伊港演出的計畫,露出了誇張的遺憾神色。
      中國舞獅、滑稽轉盤、草帽戲法、肩上花盤……遲到的觀眾發現,想看演出只能“疊羅漢”。靠著中庭三樓的柱子,膽大的黑人青年站在椅背上,用雜技的方式看雜技。繩技《舞者》,演員們在10米見方的舞臺上完成高難度的騰躍,讓趴在舞臺邊沿的孩子們驚得連連撤退退卻。魔術師變出中國結送給大家,眼疾手快的小觀眾又像中了彩票一般興奮。
      在這座位于全城制高點的紀念館裡,觀眾不時屏住呼吸,而後將緊張和驚喜用口哨和尖叫盡情開釋。1820年,殖民者在這個山包上建立了第一個軍事據點,如今它已是多元藝術彙聚融合的橋頭堡。福建雜技,則又一次成為中國藝術的代表,領受經久不息的掌聲。藝術節首席執行官伊茲梅爾告訴我們,良多觀眾向他詢問,為何不讓中國藝術團多演幾場,哪怕一場也好!8日的市區巡遊,福建藝術團的姑娘小夥一泛起,市民們就圍攏過來,“折殺”無數菲林。
      9日晚在南非全國學校藝術節開幕式上,中國藝術團的日程由去年的20分鐘串場演出增加為一個半小時的專場。那些帶著些許狐疑和好奇走進戲院的中學生們,瞬間就被佈滿東方文化元素和高難度技巧的節目“秒殺”,頻頻起立鼓掌;當草帽戲法帶有拉美風情的樂聲響起後,年青的觀眾們即興合唱起來,為臺上的演出伴奏。歌聲之齊整、響亮,不亞於默契的合唱團。這種交融和呼應,正應了那句老話——藝術無國界。
      “Thanks for the memories(誇姣的回憶感謝打動不盡)”,藝術節會刊《CUE》將這句謝語送給了所有介入者。固然只有短短四天,福建雜技人卻在這裡留下了值得保藏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