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翻譯協會編輯、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建國以來中國翻譯界的第一部年鑒——《中國翻譯年鑒2005~2006》雙年鑒(以下簡稱《年鑒》),在9月30日這個國際翻譯界的盛大節日即將到來的時候出版了。從出版時機說,毫無疑問,這是中國翻譯界獻給今年國際翻譯日的寶貴禮品,也是以最恰當的方式向明年8月即將在
深圳翻譯公司召開的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的獻禮。但從《年鑒》出版的初衷來說,則是完全基於我國翻譯事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1982年6月23日,我國老一輩有名望的翻譯家、在各條戰線從事外語和少數民族語文的翻譯工作者、各有關方面的負責人以及長期在我國工作的外國老專家愛潑斯坦、橫川次郎、夏庇若、川越敏孝、秋迪、沙博裡等,共三百多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大廳舉行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中國翻譯協會的前身)成立大會。當時的黨中心、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的領導同道王震、烏蘭夫、阿沛?阿旺晉美、薄一波、楊靜仁等到會祝賀。首任會長姜椿芳懷著激動的心情公佈:“多年來,翻譯工作者一直但願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翻譯學術集團。今天,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在我們國家建立全國性的翻譯工作者協會,這仍是頭一次。因此,翻譯協會的成立,對全國翻譯界來說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大事,它使我們翻譯工作者有了自己的群眾性學術組織……”。
轉眼間25年過去了。自那時起,5年一次的全國理事會會議已經開過5次,真實地、一步一步地記下了中國翻譯事業從協會成立至今的發展歷程:為進一步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已經從原來純粹的學術性社團,發展為學術性與行業性並重的社團,並已更名為中國翻譯協會;協會不僅擁有遍佈全國的集團會員,也同時擁有來自國內外翻譯界各領域、各階層的個人會員;協會工作的主線——翻譯學術研究、翻譯實踐交流、翻譯技能培訓,不僅為進步翻譯品質、培養翻譯人才始終施展著重要作用,也有力地推動了翻譯學科的建設,翻譯已經作為獨立學科,應運而生;跟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趨完善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翻譯服務已經作為一門新興工業登上國民經濟大舞臺,初露頭角,而且首批翻譯服務國家尺度也已陸續出臺,為規範這一新興工業的有序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翻譯協會已經成為國際翻譯界大家庭的重要成員,在1995年和2004年兩次成功舉辦亞洲翻譯家論壇之後,即將迎來2008年在上海舉辦的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
因此,假如說25年前中國翻譯界的呼聲召喚了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的誕生,使翻譯界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學術組織,那麼25年後的今天,同樣是他們的呼聲,召喚著我國第一部翻譯工作年鑒——《中國翻譯年鑒2005—2006》的問世:中國翻譯界20多年來在理論研究、行業治理、步隊建設、國際交流等方面的成就,應當及時地總結和收拾整頓;中國翻譯界與時俱進的發展歷程,應當完整地記實下來。應著這樣的呼聲,《年鑒》正式出版了。
沒有翻譯事業,就沒有翻譯年鑒,沒有翻譯事業的發展,就沒有出版翻譯年鑒的必要性和客觀前提。所以,《年鑒》的出版是中國翻譯事業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應當是其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閃光標誌。
《年鑒》近100萬字,設有法律法規、特別報導、翻譯工作概覽、譯界出版物、譯界組織機構、譯界人物、大事記、資料統計、國際譯界、附錄等11個篇目和諸多欄目。內容豐碩的欄目,幾乎涵蓋了2005~2006兩年間我國譯界重大流動、國際往來、理論研究、學科建設、翻譯服務、人才培訓等方方面面的基本情況。除此之外,《年鑒》還有兩點值得特別提及的獨到之處:一,“資料統計”向讀者提供了首次宣佈的從1980年到2006年國家權勢鉅子部分對我國翻譯人才的各項統計;二,作為我國翻譯界的第一部年鑒,該《年鑒》除收入2005~2006兩年的完整資料外,還把中國翻譯協會自1982年景立以來其他23年的寶貴史料彙集一起,精心收拾整頓,附錄於後,更使這部年鑒具有超出一般年鑒的使用價值。
上述特點決定了《年鑒》集權勢鉅子性、資料性、史料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堪稱中國翻譯界的百科全書。